天道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生命法则。
之所以称为“天”,是因为它的起源无法解释清楚,只能归于天。 天相当于自然。 这个天,不是神,也不是神,也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老君。
命运是上天安排的命运。 这里的天空变成了天堂。 但这神却很模糊。 和现在谈论上帝和玉皇大帝是不一样的。 这是一个非常神秘而又模糊的概念。
古人把一切他们无法解释、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事情都归咎于命运。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就是他所说的命运。
因果实际上属于对结果与原因之间逻辑关系的观察、描述和解释。
你提出的问题,应该说是指业力论与业力论与宿命论的同一或区别。
佛教主张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业力决定的,而不是神或外在的力量来决定和控制人的命运。 从这里开始,佛教鼓励人们遵循八正道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这不仅是古代社会的理性教育,即使在今天也是理性教育。
孔孟儒家思想也主张积极进取,以改变自我、改善社会。 尽管孟子在《尚书》中谈到了天命,但他从未将天命描述为主导力量。 在孟子眼中,天是一种秉持公平正义的存在。 地上的皇帝需要得到上天的认可。 但皇帝绝不是天注定的,而只是人推荐的结果。 尧受天命,相当于尧接受天命(民意)。 尧考察了他的继任者舜,觉得他有资格,就通知天,将他的禅宗安置在舜身上。 舜继尧为帝,考察并使用禹,觉得他有资格,于是又通知天,他的禅位是禹。 禹考察了仪,认为他有资格,就通知天庭,宣布他为皇帝的继承人。 但当夷按照舜、禹让路的传统让路时,并没有出现舜、禹让路的结果。 大家都去找虞的儿子启,称他为皇帝。 孟子解释说,好处是善意没有普及到所有人。 这个解释完全没有宿命论的味道。 后世的帝王总是声称他们是受天命的天命,世人也相信他们是受天命的。 这是一种宿命论的思维方式。 在宿命论下,德性被置于次要地位,命运才是决定性因素。 这与孔孟的思想不同。 孔孟以德衡量命运。 如果你有德行,就能占据你的位置。 如果失去了德性,就一定会失去地位。 曾经有一个国王问孟子:“臣子杀自己的国王可以吗?”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纣王被杀的事,但没有听说过纣王被杀的事。” 这意味着不承认你可以根据所谓的天命而任意行事。
其实,孟子以德来衡量荣辱得失的思维方式,与佛教因果中强调德性的思想是一样的。 光是这么说,就很容易激起暴君和懦弱国王的怨恨。 因为他的思维方式的必然逻辑就是演绎出一种“民为上、王为上、国为次”的社会秩序。 虽然这个理论符合尚书的利益。 朱元璋看到孟子的话,非常厌恶,下令撤回对孟子的祭祀。
自汉代以来继承和发展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包含着宿命论。 这应该是对皇权的妥协。 如果不妥协,就得不到皇权的支持。 如果没有皇权的支持,就很难生存。 这与孔孟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同。 到了孔子时代,诸侯已经开始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了。 孟子的时代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 因此,当时有百家争鸣的可能。 汉朝继秦之后统一天下,就会要求思想的统一。 皇权可以决定谁的理论可以被确立为官学,而谁的理论需要被异化和完全忽视。 汉武帝废黜百家,唯独崇儒,这是百家明争的选择。 董仲舒得到汉武帝赏识后,如果看到这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皇帝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他还敢像司马迁那样大声说出来吗? 他大概不敢,因为司马迁说的已经很明显了。 皇帝需要权威,也需要大臣来维护他的权威。 像唐太宗那样善于接受建议、放下尊严的皇帝并不多。 但他也很注重面子。 他几次想杀掉魏征,幸好当时长孙皇后还活着,提醒他不要破坏他的形象。 但魏征死后,他翻阅王朝的记录,心里不高兴了。 幸好,他的反应只是取消了将公主嫁给魏征三儿子的计划。
标题:风水堂:先要搞清“天道”、“天命”的概念
链接:https://yyuanw.com/news/gl/3621.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