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名:乱书,秩序与混沌的辩证
公开资料显示,高世名,男,汉族,1976年8月生,山东潍坊人,2013年12月加入中国,2005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教授,2020年8月起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乱书
秩序与混沌的辩证

文/高世名
1845年,巴尔扎克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叫《无名的杰作》。小说中讲到,年轻艺术家普桑去拜访一位老大师,他得知大师十年来一直在秘密创作一幅终极的完美杰作,却秘不示人。当普桑费尽心机终于见到这件作品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画布上只是一片混乱与虚无。这位大师在十年间沉湎于自己完美的想象,画布上却一片狼籍,一无所是。这篇小说是一个难以索解的寓言,我从中读出的不是对完美主义的反讽,也不仅是悲怆的崇高,而是一种本质性的隐喻。
巴尔扎特小说中的老大师从一片混乱的线条和颜料中,看到了他的缪斯,这完全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隐喻——真正的缪斯并非存在于绘画的对象或主题,而是存在于绘画的媒介性本身。老大师的心灵投射和自我想象近乎疯狂,但那隐藏在工作室深处的混沌一片、不可辨认的画布,却是艺术工作的终极秘密——那是来自乌有乡的消息,是存在的雪泥鸿爪,是不可见之域的示现。
王冬龄先生的“乱书”可以视作巴尔扎克这一隐喻的中国式回响,在其中,我们感知到的是秩序与混沌、无际与无常、万端与无端的辩证之迹象。
苏轼-水调歌头 乱书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与汉字之间的粘连度极为紧密,这导致了书法这一独特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产生。如同巴克森德尔所说:“书法是联通文字和视觉两个文化系统的桥梁”。书法之“象”根植于文字之“形”。书法需要辩识和阅读,尽管它同时也是“象”,是视觉品鉴和凝视观赏的对象。书法是二维平面上的三维运动,同时又是时间中笔笔生发的演历,所以也可以说书法是四维的,若再加上声与义,书法就是名符其实的“高维创作”,在迹与象、意与态之间相互激荡。
大亨
视觉与语言彼此激荡,文字与书写相互焕发,这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动人之处。作为书写的书法,是在时间中逐步显现、释放、生长出来的,书写者于日积月累的书写中熟极而流,惟流动而变化生焉,惟变化而快意生焉。书到快意酣畅之际,信笔游疆,无理而生趣,笔笔生发,恍惚以成象;诸般形容迹象随机而生,不可预计,亦不可复现。
黄庭坚-竹下倾春酒 乱书
乱即是混沌,与秩序相对。古希腊人的宇宙或世界(cosmos)首先是有秩序的,没有秩序就无所谓世界。而在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智慧里,有和无、混沌与秩序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辩证之两端。“乱者,治也”,这是反训之义。乱书,书乱,是对书法中“法”之秩序的扰乱与抗争,乱书由此开辟出一个自由开放的混沌空间:乱书非字,脱离了文字,书写的意义变得不可读解,书写的状态成为核心;乱书非书,脱离了书之法(方法与法度),书写成为单纯的行动,书写的动作成为核心;乱书非象,脱离了一切可以依托的物象和所有可以把握的意象,书写成为单纯的墨迹、痕迹与踪迹,书写的身体性和情意姿态成为一切的核心。“乱书”中凝结的是行动,动而暂停,则动状犹在,动意犹存。
王安石-随月出山去 乱书
此行动之状态,正在意兴飞扬之际的舞之蹈之——书乱之要,在于写得沉醉,写得气象淋漓,写得销魂荡魄。在这混沌与秩序辩证生发的书写状态中,书家浑然忘我却又自在自得。
震马
老子《道德经》云:“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在我的理解中,王冬龄先生的乱书,其终极目标是归零。在破除了字、书、象这三重挂碍之后,乱书通向一种演历,一种原始性的mimesis,以乱书、书乱去模拟、演历仓颉造字之际的变幻万端和一片混茫。
巽木
从归一而至于归零,由万端而至于无端,自莫名而臻于无名——“乱书”之道,通往无名之象,有迹而无形,这正相应于伟大的剑桥物理学家霍金所描述的宇宙大爆炸之际的鸿蒙景象。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秩序与混乱,如何选择?
如果提问:社会环境,有秩序好,还是混乱好?
绝大多数人会回答:当然是有秩序好了。
人类,本身就是秩序生物。
如果告诉你,再过二十年,你将会生活在一个貌似有秩序,实际很混乱的社会环境里,会有什么反应?
你也许会说,怎么可能?
可能性很大的——现在孩子接受的教育中,秩序教育在逐渐缺失。
首先,学校教育,在某些教育专家和家长合力之下,高年级学生的秩序教育,已经名存实亡了,比如奖勤罚懒,奖善罚恶这样的基础秩序。
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或者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只有一个办法,通知家长。一个学生偷了别人的东西,经常欺负别人,即使有明确证据,老师对待这样的学生,还是只能有一个办法——通知家长。
处罚学生,不能做,谁敢做?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还好,基础秩序教育还能存在,到了初中,高中,比较通透的学生,会发现,在学校里,学与不学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事是傻子,强横霸道会得利……
在越来越多学生心里,秩序会逐渐消失。
再看家庭教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纲常,夫妇有别,兄友弟恭等等秩序教育已经淡化,甚至消失。
很多人会说,这些都是封建糟粕,不应该消失吗?
仔细想想,谁在告诉我们那是糟粕?是家长自己的认知吗?
经过数千年实践的秩序是糟粕吗?
如果没有了这些秩序,我们该遵循什么?
专家说了,西方是可以直呼长辈名字的,父母要和子女交朋友……
呵呵,你和你儿子是朋友了,你的儿子会一直尊重你吗?
秩序逐渐消失了,混乱会出现的。
至于社会教育,虽然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总纲,但专家说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要肩负起让孩子全面发展的责任。
我们会发现——秩序教育,正在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消失。
再过若干年,等缺失秩序教育的一代长大了,我们周围,是偏向秩序,还是偏向混乱?
我们也许更应该付之一笑,这种担忧,只是个人的杞人忧天罢了。
标题:秩序与混乱,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平衡
链接:https://yyuanw.com/news/xydt/41958.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